博翔科技為專業機械設備歐規/台灣TS標章/美規及半導體設備SEMI S2輔導顧問公司

從事設備安全檢測驗證的輔導機構,擁有經驗豐富的機械安全輔導工程師,並與多家國內外知名驗證公司合作。

服務範圍包含各項產業機械、工業電控系統、鞋廠自動化設備、半導體設備及光電廠設備…等產品。

透過我們的服務,協助客戶滿足各國安規的需求,進而提升產品的安全性及競爭力,將產品行銷至國際。

博翔科技有限公司在各大經濟體系的安全認證規範已擁有了十餘年的經驗與經歷,瞭解著安全技術與設計在認證過程的困難點

藉此Protect & Safe 秉著提供更方便更完善的認證與產品給您,

並提供CE認證、TS認證、MD認證、LVD認證、EMC認證、UL認證、NRTL認證、SEMI認證、CB認證、PSE認證、CCC認證、ASME認證、CNS認證、NFPA認證、510K認證等服務,邀請您一起邁向世界的安全技術頂端

博翔團隊核心成員出身法人中心,相較國內其他安全檢測驗證同業,博翔的強項在於成員經驗豐富,輔導過相當多的成功案例,及能為客戶提供從產品查驗、測試、驗貨與取得國外安全認證的一條龍式全方位解決方案

甚至該公司已自行開發出安全護罩、安全模組多項安全元件,期能協助客戶在兼顧「品質、安全、交期與成本」等考量下,提升其產品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

並且擁有最完善的設備整改服務,以符合國際標準,保證出口!

可採用標準: 2006/42/EC, EN ISO 10218-1, EN ISO 10218-2, EN ISO 11161-1, EN ISO 12100, EN ISO 13849-1, EN 12622, EN 60204-1, EN ISO 13857, EN ISO 13855, EN ISO 13851,SEMI S2, SEMI S10, SEMI S8, SEMI S22, SEMI S14, SEMI S17, SEMI S28, SEMI S26等

請立即點擊上方圖片了解更多細節吧!

RFRTGE1515VRFEVE15EVEF

 

內容簡介

台灣大變局的參與人
親歷保釣、台美斷交、民主化、解嚴與兩岸折衝
擔任蔣經國、李登輝兩位總統
俞國華、李煥、郝柏村三位行政院長的新聞局長

  .台、美、中三角關係的演變及應如何處理?
  .台灣報紙、出版、廣電、電影、兩岸文化交流如何解嚴?
  .蔣經國、李登輝、俞國華、李煥、郝柏村的領導風格有何不同?
  .兩岸關係為何一直崎嶇難行?
  .台灣政局為何一直混亂不安?

  前行政院新聞局長、現任公視董事長邵玉銘在本書對以上問題提出答案

  一滴水可以見到大海,一本書涵括台灣近代重要事件,親歷台灣五十年來的政治、文化、社會、外交的關鍵年月,前行政院新聞局長、現任公視董事長邵玉銘第一手見證,重現台灣的轉折年代。

  假如一個國家歷史的全貌,可由其人民一片片拼圖組成,這就是我的一片拼圖。

  ★揭開中國知識分子左傾的歷史脈絡
  ★留美華人的保衛釣魚台運動背後隱藏的激情、分裂與抉擇是什麼?
  ★完整披露美台斷交、美中建交與「台灣關係法」的始末真相
  ★取消戒嚴、開放報禁、展開兩岸交流等政策的第一手見證觀察

  生於1939年的邵玉銘似乎注定了無法避免逃亡。從國境之北的黑龍江為起點,輾轉落腳台灣,在戰後匱乏的年代又飛向美國留學。三個地方連結起來的動線,將他拋入更廣大的歷史汪洋,親眼見證美國1960至70年代的社會實況,歷經台灣1980至90年代繁花遍開的社會活力,而2000年後至今,邵玉銘始終都在思索台灣的未來之道。

  在台灣社會、經濟、文化劇烈轉型的關鍵年代,邵玉銘總在政府記者會的麥克風前,發布或解釋重要的政策──解嚴、開放報禁,台灣從此揮別威權體制,走向華人民主與自由典範的試煉之路。歷經兩位總統(蔣經國、李登輝)、三位行政院長(俞國華、李煥、郝柏村),邵玉銘就近見證了政策的誕生與運行,許多公開或隱晦的縱橫捭闔,娓娓道來,毫不隱晦。然而台灣的民主與自由之路並不從此快樂幸福,除了台灣內部的轉型難題,還要面對繁複的外交困境,尤其龐大的中國始終都在對面,時時觀望著海峽另一邊的動態。在海峽兩岸日趨緊密的過程中,有著難以說盡的複雜曲折,邵玉銘以其豐富的交涉經驗,也提供了相當重要的記錄。

  邵玉銘大半生出入國境內外、徘徊學院之間,他擔任過政府的發言人,讓話語被時代所記錄;這本回憶錄則寫下了他一路走過的時代。

作者簡介

邵玉銘

  生於民國二十八年,黑龍江省人。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獲美國芝加哥大學歷史學博士。在美國任教於聖母(Notre Dame)大學、馬里蘭大學、「外交政策研究中心」等機構。在國內任教於國立政治大學(並兼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主任)與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校外公職包括行政院新聞局長、行政院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為「美國在台協會」之對等單位)主任委員等職。

  中英文著作數十種。中文著作包括《文學.政治.知識分子》、《中美關係研究論文集》、《國史與國事》、《國際局勢與中國前途》、《留學之路》、《保釣風雲錄:一九七○年代保衛釣魚台運動知識分子之激情、分裂、抉擇》等書。英文著作包括《一個在華美國傳教士:司徒雷登與中美關係》(An American Missionary in China: John Leighton Stuart and Chinese-American Relations)等書:並在美國Foreign Affairs及英國The China Quarterly等期刊發表論文多篇,名列「美國研究學者」、「國際亞洲研究學者」等名人錄。

目錄

序言

第一章 童年的「流亡三部曲」
一、老家北大荒
二、父親抗日,投奔西安
三、母子萬里尋親
四、返鄉東北
五、逃難上海
六、台灣─香蕉天堂

第二章 生涯多轉折
一、劉自然事件
二、就讀政大外交系
三、初進外交部
四、留學美國:蔣廷黻大使的感召

第三章 美國新英格蘭的留學生涯
一、佛萊契爾法律外交學院
二、美國參加越戰的爭議
三、反主流文化運動
四、打工與交友
五、「美國之音」工作

第四章 「亂世佳人」家鄉的教書生活
一、三更燈火五更雞
二、《南方的心靈》
三、以歷史為志業
四、黑色的一九六八年

第五章 芝加哥大學:隨師習道記
一、芝大校訓、學風與學運
二、主授美國歷史的恩師─富蘭克林
三、主授美國與東亞關係的恩師─入江昭
四、主授中國現代史的恩師─孔復禮

第六章 為何中國知識分子左傾?
一、說之以理
二、動之以情
三、愛國詩人聞一多的悲劇

第七章 毛澤東的中國: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一、反右派鬥爭
二、三面紅旗運動
三、文化大革命

第八章 激情、分裂、抉擇─留美華人的保衛釣魚台運動
一、前言
二、源起與一月之大遊行
三、四月大遊行
四、保釣運動開始向左轉
五、安娜堡國是大會
六、保釣左派代表訪問北京
七、「反共愛國聯盟」─右派大反擊
八、我對保釣左派人士之批評
九、台灣不保釣?大陸有保釣?
十、保釣運動後各派保釣人士之動向
十一、對保釣運動左派思潮之反思
十二、總結:功大於過,瑕不掩瑜
十三、出版《保釣風雲錄》
十四、向美國建言解決釣魚台爭議
十五、邵家兩代保釣

第九章 「中國熱」與西方對中共評價之兩極化
一、聖母大學
二、美國和中國為何相互擁抱?
三、西方人士對中共的正面看法
四、西方人士對中共的負面看法
五、我的看法
六、中共對毛澤東及文革的看法

第十章 美台斷交,共赴國難
一、個人對處理台美關係的建言
二、美台斷交,美中建交
三、參與「台灣關係法」之遊說工作
四、共赴國難

第十一章 客座中央研究院:研究大陸為何淪陷
一、雅爾達密約與馬歇爾使華
二、蘇聯為何要控制東北?
三、蔣中正為何拒絕與史達林合作?
四、為何美國不願介入國共內戰
五、「國家」一曲打動心弦

第十二章 杭立武先生提攜,終於返鄉回國
一、遊子返鄉
二、杭立武生平及重要貢獻
三、「亞洲與世界社」與學術外交
四、「中國人權協會」及取消戒嚴之建議書

第十三章 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學術外交
一、中心的歷史與任務
二、中心之改革工作
三、蔣經國總統之領導風格
四、學術外交之一:大西洋理事會
五、學術外交之二:中美大陸會議
六、學術外交之三:「國際政治學會」會籍問題
七、學術外交之四:香港的歷史角色與未來影響
八、王永慶對台灣發展之遠見
九、國際開會文化之異同
十、工作之動力

第十四章 出任政府、總統、行政院長之發言人
一、俞國華院長
二、蔣經國總統
三、李登輝總統
四、李煥院長
五、郝柏村院長
六、感想

第十五章 新聞事業之「解嚴」與「興利」
一、導言
二、開放報禁
三、開放台灣禁歌
四、開設電影分級制及審檢《悲情城市》
五、籌建公共電視台
六、開辦台北國際書展
七、設立金曲獎
八、做李安大導演的小「推手」
九、和證嚴上人結緣

第十六章 開放兩岸新聞與文化交流
一、導言:我國大陸政策的內在局限
二、開放兩岸記者互相採訪
三、開放大陸出版品來台
四、開放大陸「黃河大合唱」禁歌
五、「林青霞事件」
六、感想

第十七章 台灣向國際社會發聲發光
一、從解除戒嚴到五二○事件
二、六四天安門事件
三、在國外成立「中華新聞文化中心」
四、闡釋「中美兩大民族之使命感與命運論」
五、男女平權:國際新聞人員特考與外放

第十八章 惜別新聞局:依舊青山綠樹多
一、對大眾傳播事業之建議與協助
二、對大眾傳播事業之評價
三、辭職

第十九章 重回學術界
一、重執教鞭:政治大學外交系所復課
二、哈佛大學出版《司徒雷登與中美關係》
三、兼任「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執行長
四、重返政大國關中心
五、重回學術外交之一:英國國會演說
六、重回學術外交之二:美國國會作證
七、重回學術外交之三:台海危機與美中台三角關係
八、解讀李光耀資政

第二十章 穿梭兩岸,搭建和平橋梁
一、兩岸應借鏡「德國經驗」與珍視「台灣經驗」(一九九二年)
二、從「江八點」到汪道涵之「邦聯制」(一九九五年)
三、對國統會之建言(一九九五年)
四、政大國關中心與大陸「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簽訂合作協定(一九九五年)
五、為化解兩岸緊張關係建言(一九九五年)
六、「兩岸簽訂和平協定」之研究報告(一九九六年)
七、台灣處理兩岸關係之六項原則(一九九六年)
八、汪道涵談馬英九(一九九八年)
九、為汪道涵來台等相關事宜交換意見(一九九八年、一九九九年)
十、哈佛大學討論李登輝「兩國論」(一九九九年)
十一、解讀李登輝總統
十二、捍衛中華民國(二○○○年)
十三、對大陸進忠告(二○○八年)
十四、開放大陸學生來台留學之呼籲(二○○九年)
十五、大陸必須接受中華民國之存在(二○一二年)
十六、總結:改善兩岸關係唯靠孟子良言

第二十一章 中華民國生存之意義
一、海洋中國與大陸中國
二、台灣之歷史角色、經驗與抱負
三、台灣之安全與出路

結語
謝啟
一生大事紀

 

序言(節錄)

  二○○九年,台大名譽教授齊邦媛出版《巨流河》,引起海峽兩岸讀者廣大回響,為中國現代史留下一本珍貴的紀錄。她這本書,不僅敘述個人生命的經歷,更反映了大時代的身影與潮流。在她大作的感召下,我也寫下這本一生的紀錄。假如一個國家歷史的全貌,可由其人民一片片拼圖組成,這就是我的一片拼圖。

  今年是中華民國建國一百零二年。狄更斯先生《雙城記》有道:「這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壞的年代;這是智慧的年代,也是愚蠢的年代;這是有信仰的年代,也是懷疑的年代。」我覺得這些語句也很貼切地描寫了中國及台灣過去一百零二年的歷史。

  我現已年過七十。一生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自一九三九年出生到一九六五年赴美留學,在這個階段中,一些經歷影響了我的一生。

  第一,極為坎坷的童年。

  一九三九年,抗戰第三年,我出生於東北哈爾濱。一九四二年,父親因在大學參加祕密抗日組織,遭日本憲兵追捕,而逃往關內,從此展開他的流亡生涯。一九四五年,我隨著母親萬里尋親,從哈爾濱到西安與父親團聚。一九四七年,隨父母從西安回東北家鄉,由於國軍收復東北失利,全家又從瀋陽逃難到上海,再轉來台灣。所以從六歲到九歲,不到四年時間,我追隨著父母,走過大江南北,並且跨過台灣海峽。我的生命,可說是隨著國家命運而起伏,「國仇家恨」這四個字,在我童年的心坎即烙上深刻的印記。關於幼年流離失所,齊教授說她小學換過七所,我也換過四所。

  第二,人生方向因偶發事物而改變。一九五七年五月,台北發生「劉自然事件」。一位美軍因細故槍殺國人劉自然,肇事者由美國軍事法庭審判,竟判決無罪釋放,引發數千台北市民搗毀美國駐華大使館之重大事件。我小時生於「偽滿洲國」、長於抗戰,民族意識特強,此一事件使我義憤填膺,深知「弱國無外交」,但更需要外交,所以將大專聯考原填之台大外文系志願,改為政大外交系,這一更改,決定了我一生的學業與事業。

  另外一件事使我決定赴美留學。政大外交系畢業後,我於一九六四年順利通過特考,進入外交部北美司服務。服務期間,我國駐美大使蔣廷黻向外交部建議,希望外交部每年能選拔兩位年輕外交官赴美深造,但外交部限於經費無法辦理。蔣廷黻先生是著名外交家及史學家,為我畢生最敬仰的前輩之一,他的建議啟發了我留美深造之心,在考取國內「中山獎學金」後,於一九六五年赴美留學。

  我人生第二階段是從一九六五到一九八二年,在美國生活了將近二十年。這個階段中,我遭受幾個強烈的衝擊。

  首先,美國在一九六○與七○年代,正經歷兩個震撼整個社會的運動。其一是民權運動。這個運動中,黑人只不過要求和白人平等享受憲法下的公民權利,但許多地方政府對他們的回應是,用警棍、催淚彈、警犬、消防車水龍予以襲擊,甚至將他們拘提入獄。最後,領導民權運動並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金恩(Martin Luther King, Jr.)牧師,竟死於白人種族主義者的槍下。

  其二是反越戰運動。雖然大多數人民支持美國參加越戰,但是,反越戰人士指出,美國在越戰(一九六五─一九七三)投注的炸彈總數,是西方盟國在二次大戰所投炸彈總數的一倍,美國已將越南變成殺戮戰場。我來自一個以反共堡壘著稱的中華民國,面對美國主戰與反戰兩派之爭,我該支持哪一派?在以上兩個運動的影響下,我於芝加哥大學決定攻讀美國歷史與政治。

  在美國面對的第二個衝擊,是一九七○年底,台灣與香港在美留學生發起了保衛釣魚台運動。它原本只是一個單純的愛國運動,但是翌年十月,中華民國在聯合國席次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一九七二年二月,美國尼克森總統訪問中國大陸,全美掀起一片「中國熱」。在這些發展下,參與保釣運動的台灣留學生分成左、右兩派。一派高喊毛澤東萬歲,以及回歸祖國大陸;另一派則堅持反共,並誓言與台灣共存亡。在這個對立之下,我應該站在哪一邊?

  一九九七年,我出過一本小書《漂泊:中國人的新名字》,余光中先生在序中,對我在美國此時的遭遇,有這樣的描述:

  如果說,漂泊的背景是江湖,則美國之為江湖對於作者更有雙重的疏遠(double alienation),一則因為人在異國,二則因為意識型態的分歧,在異國遇見的同胞往往形同陌路,甚或成為仇敵。內戰而要演到外國去,也太令人傷心了吧!

  對我的第三個衝擊,來自歐美學術界對中國共產革命的兩極化評價。一九七二年,位居美國研究中國問題首席地位的哈佛大學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教授說:「毛澤東的革命是數百年來,發生在中國人民身上最好的事情。」但是,哥倫比亞大學著名教授察哥里(Donald S. Zagoria),則認為中共在大陸的統治為所有暴政之首:「在所有的暴政裡面,有一種號稱要為受害人帶來好處的暴政最為嚴苛,因為施暴者自認良心無愧,而受害人卻感到其無比殘酷。」面對這些南轅北轍的評價,我該如何取捨?

  在美國異鄉作客,國族意識自然濃厚起來,再加上海峽兩岸尖銳對立,使我在美國求學及任教期間,一直鑽研二十世紀中國的一些重大問題,例如共產主義革命為何成功?國民黨政府為何失敗並遷台?中共政權在毛澤東統治下之功過為何?中國未來將往何處去?更重要的是:台灣生存的意義為何?她的前途何在?對我而言,這些問題已不僅是學術上的探討,其答案將決定我人生的方向。

  對我的第四個衝擊,是一九七九年美國和台灣斷交並和大陸建交。當國家遭受如此重大打擊,我該如何共赴國難?午夜夢迴,「夢中憂患尚如山」之感常襲心頭。

  我在美國將近二十年,幾乎都是在以上衝擊中度過,這些千迴百轉的心路歷程將在本書一一坦述。

  一九七九年四月,美國和台灣斷交後四個月,我回台灣共赴國難。一九二五年,詩人聞一多結束在美國留學生涯,他回國時,他說他「只是跟著一個夢走罷了」。作家鍾理和在一九五六年出版《原鄉人》中有這樣一段話,「我不是愛國主義者,但是原鄉人的血,必須流返原鄉,才會停止沸騰!」所以,我也是跟著一個夢回來了;我在美國二十年思念台灣的血液,也因為回到原鄉而停止沸騰。

  從一九七九年到今天,是我人生的第三階段,這三十多年,是我在台灣耕耘並與之相濡以沫的日子。

  這三十多年,正值中華民國與台灣歷史上最有成就的時期。一九七○年代以來,在退出聯合國及美國與我斷交的打擊下,國內要求改革的呼聲與黨外爭取民主的運動同時出現,蔣經國總統厲行革新並進行十大建設;一九八○年代,他又做出開放黨禁、解除戒嚴、開放老兵赴大陸探親、開放報禁等一連串重大決定,從此啟動了台灣政治民主化、經濟自由化、社會開放化及兩岸關係正常化的時代列車。

  李登輝總統任內,終止動員戡亂時期,終結萬年國會,然後進行總統直選。二○○○年,民進黨陳水扁執政,是中華民國遷台五十五年後,第一次政權輪替。二○○八年,馬英九所屬國民黨重新執政,這是政權第二次輪替。根據許多西方政治學者的說法,一個國家政權經過兩次輪替,其民主政治即可鞏固,所以,今天的中華民國是一個真實的民主國家。

  個人何其有幸,從一九七九年回國服務迄今,都能投身於此一使台灣脫胎換骨的再造大業。本書將個人經歷與感想寫出,為此一大業做見證。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0842418
  • 叢書系列:
  • 規格:軟精裝 / 464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 >

內容連載

我生於一九三九年,是東北九一八事變的第了解「滿洲國」的體制,但我知道當時東北是在日本統治之下,像所有東北人一樣,從小就有反日情懷。

二、父親抗日,投奔西安

一九四二年底,家父在農業大學參加一個祕密抗日組織—「反滿抗日救國會」。

不幸事機洩漏,日本憲兵隊大肆抓人。父親決定逃離東北,但不敢將實情告知祖父母及母親,以免他們擔心,託詞要前往關內辦事,翌年春節即可返家。父親單身離家,留下媽媽和我。父親(一九一九─一九九七)在去世前,曾留一未出版的回憶錄手稿—《我的一生》,內中提及他離家時和我的一段對話:

當時行色匆匆、心神不定。這時銘兒約四歲,他愣愣望著我,我一時衝動將他抱在懷中,淚流滿面,銘兒問我:「爸爸您要去哪裡?什麼時候回來?」我說:「過年的時候回來……」銘兒又說:「那您為什麼哭了呢?」此話一出,家人哭成一團。

父親離家後,第一站先去河南省開封市,拜望當時曾在哈爾濱農業大學教書的張姓老師。父親一直在東北長大,到了開封,才對抗戰大局及國共關係有較深了解。父親因自小景仰國父孫中山先生,決定投靠國民政府,參加抗戰行列。由於河南屬汪精衛的偽南京維新政府管轄,日軍又出沒無常,父親決定前往由國民政府控制的陝西省西安市。

到了西安,父親已是人窮財盡。當時正巧中央警官學校正科班招生,該校校長為蔣中正委員長兼任。父親為了求學,也為了將來就業,決定報考。同榜學生兩百餘人,多為淪陷區各大專流亡學生,父親以第二名錄取,於一九四五年四月入學。

三、母子萬里尋親

父親在赴西安前,寫信給祖父母及我母親,表示將進入後方,但並未說明確定去處。母親收到此信後,喜極而泣。

母親也出身地主之家,親母去世後,由後娘帶大,頗遭歧視,不給她念書。後母為其親生子女,僱一私塾老師在書房授課,不外念些《百家姓》、《千家詩》等書籍。當後母兄妹還未會背誦課文時,母親在隔壁偷聽,用心加上決心,已能朗朗上口,這更使其後母對她忌恨,時常遭受打罵。所以,對母親而言,二十一歲嫁給父親—既是家鄉首富之子,又是大學生,是她一生幸福之所寄。如今突然接到父親來信,說是將去大後方,母親認定應是重慶地區,便本著「出嫁從夫」的傳統觀念,決定萬里尋夫。但祖父母因為考慮到時局動盪,對一個未受過教育的婦道人家帶著幼子長途跋涉,堅決反對。然母親心意已決,祖父母只好退而求其次,要求將孫子留在家裡,母親不同意,執意要攜子尋夫,祖父甚至以不給盤纏為要脅,但母親不為所動。

最後,在母親堅持下,祖母心軟,大概也怕她孫子旅途中無錢吃苦,偷偷塞了一份頗豐的盤纏給了母親。於是母子兩人,於一九四五年一月,開始了為期四個月的萬里尋親之旅,母親時年三十,我六歲。
 
 

 

 

 

... 開篇是清明的詩句,接下來是小小說~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宋·高翥《清明日對酒》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宋·陸遊《臨安春雨初霽》 野棠花落,又匆匆過了,清明時節。 ——宋·辛棄疾《念奴嬌·書東流村壁》 ...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唐·杜牧《清明》 白下有山皆繞郭,清明無客不思家。 ——明·高啟《清明呈館中諸公》 幾多情,無處說,落花飛絮清明節。 ——五代·魏承班《漁歌子·柳如眉》 ... 聽風聽雨過清明。愁草瘞花銘。 樓前綠暗分攜路,一絲柳、一寸柔情。 ——宋·吳文英《風入松·聽風聽雨過清明》 滿眼遊絲兼落絮,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 ——五代·馮延巳《鵲踏枝·六曲闌干偎碧樹》 庭軒寂寞近清明,殘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宋·張先《青門引·春思》 ... 清明又近也,卻天涯為客。 ——宋·曹組《憶少年·年時酒伴》 紅杏枝頭花幾許?啼痕止恨清明雨。 ——宋·趙令畤《蝶戀花·欲減羅衣寒未去》 清明過了,不堪回首,雲鎖朱樓。 ——宋·朱淑真《眼兒媚·遲遲春日弄輕柔》 ... 清明時節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門。 ——宋·楊徽之《寒食寄鄭起侍郎》 算韶華,又因循過了,清明時候。 ——宋·王雱《倦尋芳慢·露晞向晚》 東風惆悵欲清明,公子橋邊沉醉。 ——唐·張泌《滿宮花·花正芳》 ... 小說: 大漠無涯,枯骨成花。 閭丘倒在城樓上,看著肆虐的漫漫黃沙,不知緣何,寸草不生的荒漠竟飄來一縷花香,香氣清馨甜暖,宛若伊人浪漫的脂粉氣,又好似故鄉甘冽的美酒香。 「你們那裡,有一種花叫茉莉。」敵.國城主靠著城牆,舉壇豪飲,晚風烈烈,吹起他花白的髮絲,昔日的沙場英豪終究還是老了。 「沙城主從前就喜歡和我方將士閒話家常嗎?」閭丘的聲音冷淡而哀恨,他出征數年,不僅周身傷痕累累,疲倦的心也被風沙侵蝕,而今回首,甚至憶不起自己的名,唯留「閭丘」這個姓氏,為家族、為家國。 「當然沒有這等興致,只是近來舊傷發作,那一幕頻頻重現,有些難熬。」城主按住心口,那裡曾被刺過一刀,只是當時刀刃已斷,刀的主人身受重傷瀕臨死亡,手抖之下微微砍偏,才讓他死裡逃生。 而今,他回憶起那一幕,依舊欽佩而嘆息。 那個男子,身上有著茉莉的香氣。 城主當初潛入敵.營.竊.聽消息時,聽男子和同伴說起自己的家鄉、家鄉里等著他的姑娘—— 臨行那天,是暮春的晨曦,兩人對望著,哽咽難語,四周靜得能聽到露水滴落的聲音。冷風沁骨,她清瘦的身體.微微顫抖,竭力不讓眸中的霜霧凝成淚珠。 「照顧好自己,別讓我掛心。」他想說相守的誓言和約定,卻力不從心,敵(軍)來勢洶洶,這一役,幾乎似大漠無涯的黃沙,陰冷荒涼的結局。 她從衣襟前拿出一枚鴛鴦荷包,清馨醉人的香氣:「茉莉,莫離,莫要相離,不棄不離。」 「夫君,我等著你。」 ... 他騎馬出城,一路風雨,繽紛的花瓣似雪屑般零落,唯心上那朵茉莉,馨香依然,靈魂慰藉。 可他終還是倒在了染血的黃沙上,用最後的力氣將斷刀(砍)向敵.方首.領,守住了已經燒損的殘旗。 他握著旗桿,跪倒在黃沙上,蒼天似感受到殺戮的苦難,悲憫地飄起雪花,碎玉瓊芳、紛紛揚揚,讓他順著來時的花雨,看到了心心念念的家鄉、癡癡等著他的姑娘…… 襟前的荷包漾著殘香,她的聲音在耳邊迴蕩,他即將渙散的瞳孔只能看到一片白芒,仿佛夢中相約白首的溫柔時光。 「他一直望著家鄉的方向,即便被雪花和黃沙埋葬。」城主放下酒罈:「十年了,你說那縷孤魂是否還能尋到家鄉?」 「定然可以,我能感受到思鄉的氣息。」不知為何,閭丘未經思索,脫口而出,仿佛冥冥之中,自有指引。 「噢?那我們就來賭.一局,倘若他還能尋到,我便就此收兵,此後再不(交)戰。」城主站了起來,指向記憶中的方位,讓手下在荒漠中找尋屍骨。 「城主,只找到了這個。」手下呈上一截白骨,是半隻手臂,手掌還保持著握旗的姿勢,一根手指上戴著銀戒指。 何以道殷勤,約指一雙銀。(摘自《定情詩》) 「應是這個無疑了。」城主點點頭,示意手下將白骨收進木匣,給閭丘鬆了綁,讓他一同「赴約」。 閭丘接過木匣,深吸了口氣,十年歲月、陰陽兩隔,僅憑自己感受到的思鄉之緒,真的可以尋到嗎?犯愁間,他倏然嗅到一縷茉莉花香,淺淺淡淡,似魂魄的輕嘆。 他們來到南城時,恰好是暮春時候,閭丘覺得茉莉花的香氣愈加濃了,可究竟魂歸何處,卻還是一籌莫展。 驀地,幾隻白蝴蝶翩躚而舞,悠悠落在木匣之上,定睛再看時,卻是片片紙灰。 有個女人匆匆尋了過來,她一襲素衣,清瘦的身形宛若一隻遲暮的白蝴蝶,她髮絲上已經夾雜著幾星銀白,身上卻依舊是清新淡雅的茉莉花香,宛若當年約定時那樣,溫柔徜徉,歲月沉香。 「夫君,你終於回來了。」女人將木匣擁進懷中,眼淚盈盈而落,洗去沙場的漫漫塵埃:「你說願用我們長相廝守的愛情,換這一城百姓的安樂平寧,你以命相抵,我自然以命相續。」 女人指間的銀戒指在晨曦中格外清亮,似十年前那把斷刀冷冽的光,沙城主抬起手來遮擋,掌心拈到一片紙灰,蒼黑的顏色,在他渾濁的目光中,好似猙獰的舊傷疤:「你們贏了,這片安寧我即刻歸還。」 ... 青梅枯萎,竹馬老去,從此我愛上的人都很像你。 比起這句繾綣惆悵的嘆息,我更喜歡另外一句: 在我眼裡,天下女子可分兩大類,一是「你」,一是「非你」。 我始終相信,每個人都是世間的唯一,即使有人相像到可以成為一時的替代,卻不可能永遠的取代。 我始終相信,每個人的心底都珍藏著一份初心,即使紅塵風雨、歲月無情,連自己都疑惑著會不會早已失去,可驀然回首間,發現它依然在那裡。 清明雨,清明祭,燃一瓣心香感懷心底真摯的情意…… 這篇隨筆小說因清明的感懷而寫,也許有些含糊不清、文不達意,但謹以此哀傷和珍惜的心情,祭奠那些逝去的生命,珍藏他們寶貴的精神與熱忱的心靈—— ...

 

RFRTGE1515VRFEVE15EVEF

 

 

 

文章來源取自於:

 

 

壹讀 https://read01.com/BJQM72g.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597808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台南氣動泵,雙隔膜式設備整改與改機符合CE認證台中機電.水電.空調.無塵室工程設備整改與改機符合CE認證高雄鋼筋裁剪設備設備整改與改機符合CE認證台北不銹鋼水塔整廠設備設備整改與改機符合CE認證
推薦CE認證快速檢驗的公司 高雄乾燥裝置設備整改與改機符合CE認證醫療口罩面罩新竹CE認證測試單位 台北電磁鐵夾盤,角型設備整改與改機符合CE認證呼吸防護設備新竹CE認證測試單位 台中綜合加工機配件設備整改與改機符合CE認證外科手術口罩高雄CE認證測試單位 高雄輸配電鐵塔設備整改與改機符合CE認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hvm4iclf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